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作者丨蔡鵬程
“往年可以說氣勢磅礴,今年甚至有些死氣沉沉,尤其是在零售部門。”
一家總部位于華東的上市銀行支行零售業務負責人向鈦媒體App描述了該行今年“開門紅”的業務現狀。所謂“開門紅”,是商業銀行在每年新年期間推出的營銷活動,通常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期間進行。“開門紅”期間銀行的業務量對全年業務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
上述負責人描述,以往上級領導非常重視“開門紅”,但今年似乎情況有所改變。“每年會定很高的增長目標,如果沒有完成任務,領導會反復來催,但今年定的任務相對往年只是持平甚至略低,領導也并不太抓。”
無獨有偶,多家銀行的信貸經理向鈦媒體App表示,今年的“開門紅”整體偏弱,尤其零售業務明顯弱于對公業務。有信貸經理稱,“許多居民都還在排隊提前還房貸,車貸、房貸、裝修貸等零售信貸主要業務的需求很弱,業務很難開展。”另有信貸經理表示,12月以及1月的疫情高峰大大影響該行了“開門紅”業務的開展,今年行內“開門紅”的氣氛很淡。
相較之下,存款端的“開門紅”顯得毫無意外。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向鈦媒體App表示,“在低風險偏好下,存款只要開門它就紅。”理財贖回潮的影響仍然在延續,根據民生證券研報統計數據,1月份,銀行理財新發產品實際募集規模3386億元,較2022年12月份下降0.76%,同比大幅下滑14.34%。
按照慣例,春節前后是銀行著力拉存款的關鍵時期。尤其在2017、2018年,銀行業陷入“存款大戰”,一邊加息優惠,一邊贈送大米、食用油等以此攬儲。
但去年以來的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2022年底居民個人存款增加了17.84萬億元,銀行存款大幅增長,利率接連下調,銀行“苦于不差錢”。
這一局面在今年“開門紅”周期得到了延續,存款市場依然行情火熱。在各類存款中,大額存單市場尤其火熱,部分銀行甚至需要搶購。
大額存單為限額限量發行,銀行需要在年初報備全年的發行計劃,年末發行額度不足較為常見,年初額度較多。然而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的監測,今年1月以來,大額存單市場熱度依然居高不下,深受投資者追捧,部分銀行的長期大額存單經常處于售罄狀態,尤其是3年期大額存單。
華東某城商行的理財經理告訴鈦媒體App,20萬以上一年的大額存單利率為2.3%;兩年期最高2.9%;3年最高是3.5%,目前一天的額度大約1000萬,都需要預約。目前來看,居民對于這一類產品的需求很旺盛。
與此同時,大存單的利率還在持續下滑,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發行的大額存單,3年期平均利率為3.337%,5年期平均利率為3.635%,和2021年末相比分別下降22.4bp、42.4bp。
上述理財經理表示,目前該行的大額存單的利率已經較高,且明顯高于央行發布的存款利率基礎——1年利率為1.5%、2年為2.1%、3年為2.75%,所以目前購買大額存單沒有任何優惠活動。
曾剛表示,大額存單被搶購反映出了居民投資的低風險偏好,未來如果股市和理財市場能逐步回暖有望分流一部分居民儲蓄。但短期來看,居民的風險偏好還會很低。對于銀行而言,儲蓄是被動流入銀行,而非銀行主動去拉。
與存款相比,貸款端的壓力明顯更大,且對公、零售“冰火兩重天”。
央行剛剛披露的2023年1月份金融數據也體現出了這一特點。1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22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19.7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
雖然1月新增信貸大幅放量,但是信貸結構并不平衡,貸款增量以對公為主——1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同比大幅多增1.32萬億元;尤其是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同比多增1.4萬億元。相較之下,住戶貸款僅增加2572億元,同比大幅減少5858億元。
從信貸投放主體看,也呈現出中小型銀行與國有大行之間的不平衡。中小型銀行貸款增速持續回落,貸款增速由2021年末的12.6%降至2022年12月末的10.5%,而國有大行的貸款增速則逐步提升到了12.8%。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2022年年中以來,信貸投放似乎更加依賴基建等政府相關貸款,2022年大行及政策性銀行為信貸投放的絕對主力,六大行及國開的貸款增量占比高達56%。1月信貸投放同比大幅多增主要是四大行及政策性銀行的貢獻。
在他看來,“1月企業中長期增長明顯,預計與大行及政策性銀行投放了較多的基建及城投貸款有關。”
廖志明也并不看好個貸的未來復蘇,“2022年以來,個貸增長持續乏力,居民加杠桿意愿較弱。倘若地產銷售改善幅度不大,考慮到尚有不少提前還貸申請,上半年個貸增長或持續低迷。”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蔡鵬程)
熱點視頻推薦
2月13日晚間,周黑鴨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預計2022年凈利潤不少于人民幣2000萬元,而2021年同期凈利潤為人民幣3.424億元,預計同比下降超90%;同時總收入預計同比下降20%左右,而2021年同期總收入為人民幣28.7億元。截至2月13日收盤,周黑鴨在港股收報4.39港元,總市值105億港元。
-----------華麗的分割線------------
下載鈦媒體App,領先一步,更深一度。
下載【鈦媒體App】,領先一步,更深一度。
文章轉發自鈦媒體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