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njlhd"></dfn><source id="njlhd"></source>

    <source id="njlhd"></source>

      <dfn id="njlhd"><video id="njlhd"></video></dfn>
      <source id="njlhd"><address id="njlhd"><sup id="njlhd"></sup></address></source>

      <b id="njlhd"><small id="njlhd"></small></b>
        <tt id="njlhd"></tt>

          <video id="njlhd"><address id="njlhd"><kbd id="njlhd"></kbd></address></video>
          • 元宇宙:本站分享元宇宙相關資訊,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平臺立場無關,僅供參考.

          全球首款量產太陽能電動車,黃了

          • 騰訊科技
          • 2023年2月14日08時

          來源丨智能車參考

          作者丨鄧思邈發自副駕寺

          全球首款量產太陽能電動車,黃了。

          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最佳發明”,170萬的售價,已斬獲150輛訂單。

          3個月前才剛剛投產,而現如今還沒交付,就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一同半路夭折的,還有這家荷蘭公司Lightyear光年,被法院直接宣告了破產。

          公司員工已經在領英上發帖,計劃重新找工作了。
          至于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網友也順勢出了一招:
          特斯拉可以考慮收購光年。

          01

          破產基本消息
          消息來得十分突然,但言語間又充斥著平靜。
          這家太陽能電動車公司,向荷蘭當地法院提交了申請,希望能夠進入停止支付程序。
          解釋一下,停止支付是指由于債務人缺乏清償能力,而表示所有到期債務均不能清償的行為。
          “停止支付”被認定通過后,法院正式宣判Atlas Technologies B.V.破產。
          破產的這家公司,是光年汽車的自營公司,長期以來負責光年0這款車,屬于Atlas Technologies Holding B.V.旗下子公司。
          而且官方特別提到,Lightyear Layer B.V.這家公司并不在停止支付的范圍內。
          也就說破產只影響了制造公司,擁有知識產權的母公司并沒有受到牽連。
          根據荷蘭企業管理局的說法,光年可以將所有債務凍結18個月,有充分的時間用來進行戰略重組。
          但自營公司為何會走到破產這般境地,光年并沒有詳細交代原因:
          公司的愿景就是“為世界上每個人、每一處角落,提供清潔的出行方式”,最初我們研發了光年0(全球首款量產的太陽能汽車),緊接著我們又研發了光年2這款車(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的太陽能電動車)。為了讓這一切成真,我們正克服許多困難。
          然后光年又補充說,“為了保護我們的愿景,我們必須把重點和資源完全向光年2這款車傾斜,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得不暫停光年0的生產。”
          這樣的決定,似乎是逼不得已做出的。
          結合之前的一系列進展,光年0原定于2021年交付。
          據說后來一共收到了150輛訂單,去年9月光年融資81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為5.9億元)專門用于這款車的量產。
          而且光年0的產線也已準備就緒——由芬蘭的瓦爾梅特汽車負責代工生產,此前瓦爾梅特還幫奔馳、保時捷代工生產過。
          從去年11月起,光年0正式在芬蘭投產,保持著每周一輛的生產進度,原計劃2023年加快生產速度。
          據負責代工生產的瓦爾梅特反映——光年0已被叫停,工廠里負責生產這款車的員工共20人,另外還有10名辦公室職員。
          然而問題是,現在光年0到底生產了多少臺,已生產的能不能交付給客戶,已預訂未生產的會不會及時退款,一切都是未知數。
          好消息就是,光年2這款車似乎還有戲,光年表示目前已經收到了6萬份意向訂單(只需報名,無需交定金),有些是來自個人,有些是來自企業和公司。
          最后,光年汽車近期的計劃也被交代:
          希望未來幾周能完成一些關鍵投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受托人將會密切關注員工和債主的動態,同時會評估“光年”的故事該如何繼續下去。

          02

          光年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光年汽車的幾位創始人,均畢業于荷蘭埃因霍溫大學。
          在2019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該校排名世界第99名,在荷蘭國內綜合排名第三名。
          大學期間他們組建了“埃因霍溫太陽能團隊”,2013年打造了一輛5座太陽能汽車,充一次電可以跑1000-1500公里,借此在世界太陽能挑戰賽中拿到了冠軍,后來在這個挑戰賽中還拿了3次冠軍。
          在比賽的過程中,他們意識到,太陽能電動汽車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因為可以避開電動汽車的一些常見難題,例如續航短、充電不方便等。
          而后2016年9月,光年公司正式成立,致力于打造獨立于電網之外的長續航電動汽車。
          光年公司共持有49項專利,全球有544名員工,其中許多是從特斯拉、奧迪、邁凱倫、法拉利和谷歌跳槽過來的。
          不過CEO Lex Hoefsloot一直反復強調,他們不是汽車公司,而是科技公司,目標是到2035年讓每個人都能開上光年汽車。
          按照他們的商業邏輯,剛開始通過生產一小批太陽能汽車,以此驗證太陽能技術應用在交通領域的可行性,隨后再把技術遷移到其他地方,例如公交車、船舶。
          這些年里,光年與恩智浦半導體、瓦爾梅特汽車、普利司通輪胎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
          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光年一共推出了3款車,分別是光年1、光年0、光年2。
          光年1是原型樣車,光年0是光年1的量產版本。
          簡單介紹一下,光年1在2019年問世時,標價2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69.7萬元),參與預訂的前500名客戶需要先交11.9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為86.7萬元)作為預訂費。
          量產版本的光年0,長寬高分別為5083/1972/1445mm,重1575kg。
          車身外部裝有1000多塊小型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為汽車的60kWh電池供電,電池續航為625公里(WLTP工況),每天最多可以從太陽補能70公里的續航。
          對充電樁的要求比較低,可以用家用插座進行補能。
          相較而言,光年2價格就要便宜得多——售價4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9萬元),計劃2025年量產,這款車商業化落地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而且現在,在光年宣告破產后,唯獨只有光年2這款車有面世的可能性了。
          接近30萬元的售價,你能買到的是一款續航超過800公里,碳排放量是傳統電車一半的太陽能電動汽車。

          03

          太陽能電動汽車,商業化進展不順
          日子不好過的,可不只有光年一家。
          國內國外的太陽能電動車公司,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
          例如德國的Sono Motors,去年12月官方發布了一份公開聲明,講述其太陽能電動汽車Sion正在面臨的財務困境。
          他們解釋說,為了謀生,他們現在把精力放在能夠創收的太陽能技術業務方面;Sion電動車正處于被放棄的邊緣,為此他們特意發起了一項為期50天的籌款活動,要求預訂者承諾購買Sion。
          最后籌到了4700多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42億元。然而還是不夠,他們說才達到了籌款目標金額的一半,這就意味著要想真正投產,至少需要7億元左右。
          而且按照Sono公司原先的設想,他們不僅要搞太陽能的乘用車,還要給重卡、中卡、輕卡、客車,全部都貼滿太陽能電池板。
          現如今打頭陣的Sion,客戶連影兒都沒見著。
          再例如美國加州的Aptera,在今年1月舉行的發布會上說,今年需要籌得至少5000萬美元(約3.4億元)的資金,才能邁過太陽能電動汽車量產的第一道門檻。
          而且前情提要是,他們之前已經從1.5萬名投資者那里,籌集了8500萬美元(約5.77億元)。
          國內這邊,2016年,漢能控股集團發布了四款不同定位的太陽能汽車,號稱使“不插電無限行駛”成為可能,但之后似乎就沒了下文,很長一段時間轉向了推廣薄膜太陽能技術。
          阿爾特研發了中國首款太陽能汽車“天津號”,單一臺造價就在1000萬以上。
          配備L4級自動駕駛技術,續航里程74.8km,日發電量7.6kWh,儲能電池能量比達到330Wh/kg。
          在面對網友質疑“項目實際意義不大”時,阿爾特也公開回應過說“成本高”是主要問題之一,還說“技術上能實現和作為消費產品,還需要走一段路。”
          除了需要燒一大筆錢,太陽能電動汽車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
          例如使用場景有限,容易受天氣和地理條件影響;汽車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真實可利用面積過小;僅靠太陽補能續航里程太短;車頂太陽能電池板影響車內采光;碰撞存在安全隱患;修車費用高等等。
          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相信太陽能電動汽車推廣的可能性,認為這是噱頭。
          其實那些大牌車企們,不是沒有想過把太陽能技術應用到汽車上,但大多也僅僅是嘗試。
          早在2010年,豐田普銳斯就有了可選裝的太陽能電池板;2017款普銳斯Prime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在停車狀態下給混動系統電池組供電;現代汽車推出的2020款Sonata Hybrid,在車頂配備了太陽能充電系統……
          馬斯克曾經嘗試過將太陽能電池板,整合到特斯拉Model 3車型中,但由于使用效率低下,最終放棄了這一嘗試,并揚言“太陽能利用效率最低的領域就是汽車”。
          他的做法是,給自家屋頂、工廠和充電站裝太陽能電池板,同時用Powerwall這樣的電池將電量儲存起來。
          類似的是“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光伏發電系統、儲能系統和充電樁,不僅解決了有限的土地及電力容量資源里配電網的問題,還能通過能量存儲和優化配置,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用電負荷基本平衡。

          RECOMMEND

          推薦閱讀




          關注騰訊科技公眾號后臺回復“報告”獲取全文
          木頭姐(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公司(ARK)發布了一年一度的《Big Ideas 2023》投研報告,該系列報告自2017年上線以來,獲得了大量的行業用戶關注。今年的報告長達153頁,對全球最新創新技術融合趨勢進行了概述,覆蓋AI、數字錢包、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等13大創新領域。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

        1. <dfn id="njlhd"></dfn><source id="njlhd"></source>

          <source id="njlhd"></source>

            <dfn id="njlhd"><video id="njlhd"></video></dfn>
            <source id="njlhd"><address id="njlhd"><sup id="njlhd"></sup></address></source>

            <b id="njlhd"><small id="njlhd"></small></b>
              <tt id="njlhd"></tt>

                <video id="njlhd"><address id="njlhd"><kbd id="njlhd"></kbd></address></video>
              1. 4438xx亚洲最大五色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