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njlhd"></dfn><source id="njlhd"></source>

    <source id="njlhd"></source>

      <dfn id="njlhd"><video id="njlhd"></video></dfn>
      <source id="njlhd"><address id="njlhd"><sup id="njlhd"></sup></address></source>

      <b id="njlhd"><small id="njlhd"></small></b>
        <tt id="njlhd"></tt>

          <video id="njlhd"><address id="njlhd"><kbd id="njlhd"></kbd></address></video>
          • 元宇宙:本站分享元宇宙相關資訊,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平臺立場無關,僅供參考.

          鈉離子電池行業研究:儲能經濟性訴求驅動,開啟量產之旅

          • 未來智庫
          • 2022年10月08日07時

          (報告出品方/作者:東北證券,笪佳敏、胡易琛)

          1. 受儲能經濟性訴求驅動,鈉離子電池量產加速

          1.1. 全球能源轉型加速,電化學儲能需求蓬勃發展

          儲能是全球能源轉型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搭配儲能的可再生能源裝機才能實現 對傳統化石能源裝機的徹底取代。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提出長期“碳中和”目標, 減排已成全球共識。化石能源的使用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轉型是各經濟 體實現長期碳排放目標的必經之路。為了實現能源轉型,全球電氣化率與可再生能 源發電占比仍需大幅提升,世界各國紛紛制定發展戰略,加速能源結構調整。風電、 光伏具有天然的間歇性與波動性,隨著裝機、發電規模提升,對電力系統沖擊愈加 明顯。儲能系統通過充電或放電對發電端的輸出進行調節,進而與用電端的負載相 匹配,因此可以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維持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新型儲能維持高增長,其中鋰離子電池占絕對主導地位。據 CNESA 統計,截至 2021 年底,全球電力系統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209.4GW,同比增長 9%。其中 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 180.5GW,比去年同期下降 4.1%,累計規模占比 首次低于 90%。雖然抽水蓄能規模大、壽命長、技術成熟,但只有具備特定自然地 形條件的地區才能進行建設,因此持續增長的電力儲能需求仍需由其他的儲能形式 進行填補。從新增裝機情況來看,在各類新型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占據絕對主 導地位,鋰電池儲能在循環次數、能量密度、響應速度等方面均具有較大的優勢, 伴隨著成本的不斷下降,鋰電池儲能的應用空間顯現,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 23.2GW。

          1.2. 鋰電原材料成本上漲,鈉電儲能量產正當時

          鋰電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傳導至儲能電站運營商,電源側/電網側儲能注重投 資回報率,部分電力儲能項目建設延期。在鋰電儲能系統中,電池組成本占比約 60%, 直接關系儲能項目經濟性。鋰電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從去年年初 5.5 萬元/噸上漲 至 50 萬元/噸,成本傳導沿著“碳酸鋰-正極材料-儲能電芯-儲能設備” 鏈條進行。據北極星儲能網統計,2021 年中國典型儲能 EPC 項目中標均價 1.476 元/Wh,2022 年 6 月份中國典型儲能 EPC 投標均價升至 1.75 元/Wh(其中儲能系統成本占比 80- 85%)。儲能項目初始投資增加,投資收益下降,商業可行性缺失,海外部分已招 標項目暫緩執行。據 Wood Mackenzie 報告,美國 2022 年 Q1 電網規模儲能裝機 747MW/2399MWh,環比 2021 年 Q4 下降 53.7%/49.2%,受供應鏈(鋰電價格上漲 和供應受限)、交通延誤影響,1.2GW 儲能項目建設延期,其中約 1/4 將延期至明 年。受供應鏈影響,電池儲能開發商 Ameresco 公告,預計在 8 月份調試的加州 537.5MW/2150MWh 電池儲能項目將延遲并網。

          鋰電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力儲能投資回報率下滑,鈉離子電池儲能憑借成本優 勢發展正當時。據中科海鈉官網,碳酸鋰價格在 15 萬元/噸水平時,NaCuFeMnO/軟 碳體系電池材料成本比磷酸鐵鋰/石墨體系電池材料低 30~40%。在碳酸鋰供需緊平 衡預期下,2022H2 碳酸鋰價格有望穩定在 50 萬元/噸左右,未來三年碳酸鋰價格大 概率維持在 20 萬元/噸以上。在此背景下,鈉離子電池成本優勢顯著,鈉離子電池 從實驗室加速走向量產正當時。鈉離子電池有望憑借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能量轉 換效率高、循環壽命長、維護費用低等優勢,在電力儲能中加速滲透。跟鋰離子電 池相比,鈉離子電池:

          1)成本下降:鈉資源儲量豐富,在地殼中鈉含量 2.75%,高于鋰含量 0.065 ‰;鈉資源分布均 勻,有別于鋰資源約 70%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地區。據百川盈孚數據,2022 年 8 月純堿價格約 3000 元/噸(含稅),液堿價格約 1200 元/噸(含稅);正極材料組分元素選擇多樣化,對某種特定金屬依賴性低,很多在含鋰層狀氧 化物正極中沒有電化學活性的過渡金屬元素在含鈉層狀氧化物中具有活性。含 鋰層狀氧化物中僅發現 Mn、Co、Ni 三個元素可以可逆充放電,而在含鈉層狀 氧化物中 Ti、V、Cr、Fe、Cu 等元素均具有活性;負極采用軟碳、硬碳等材料,可選無煙煤前驅體,材料來源和成本占優,另外碳 化溫度遠低于石墨化溫度,制造成本更低;鈉不與鋁發生電化學合金化反應,可采用鋁箔作為負極集流體,能避免過放電 引起的集流體氧化問題,安全+降本;鈉離子斯托克斯直徑比鋰離子小,相同濃度的電解液具有比鋰鹽電解液更高的 離子電導率,可以減少鈉鹽用量。

          2)倍率性能提升:鈉離子的溶劑化能比鋰離子更低,具有更高的界面離子擴散能力;疊加更高的 離子電導率,鈉離子電池倍率性能更好。

          3)寬溫度范圍適應性:鈉離子電池高低溫性能更優異,在-40°C 低溫下容量保持率 70%,高溫 80°C 可以循環充放使用。在儲能系統層面可以降低空調功率配額,存在降本空間。



          未來鈉電產業鏈逐漸成熟,材料成本有望進一步下探;疊加技術持續迭代,電池循 環壽命提升,電力儲能度電成本下降空間顯著,電力儲能盈利能力持續改善。當前 鈉離子電池(樣品)成本 0.6~0.7 元/Wh,與磷酸鐵鋰電芯相當。當原材料達到萬噸 級出貨,電芯產能達 4-5GWh 規模時,成本有望下降至 0.4 元/Wh,假設初始容量投 資 700-900 元/kWh,對應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約 0.5 元。遠期看,隨著鈉電產業鏈 成熟,材料成本進一步下探,當電芯出貨規模達 10GWh 以上時,鈉離子電池成本 可達到 0.3 元/Wh,初始容量投資有望達 500-700 元/kWh。通過技術持續迭代,假設 電池循環壽命達到 6000/8000 次,對應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約 0.26/0.2 元。磷酸鐵 鋰儲能電池以 2021 年 EPC 項目均價計算,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約 0.8 元。碳酸鋰 價格難以回到 2021 年水平,相比之下,鈉電儲能度電成本存在顯著下降空間,電力 儲能盈利模式更加清晰。

          1.3. 借鑒高鎳三元材料研發思路,鈉電循環性能提升可期

          國內政策限制三元鋰電池在儲能端應用,鋰電三元材料廠商開發鈉電正極材料意愿 增強。鋰電三元儲能電池除了在性能、成本等市場競爭因素之外,政策端也開始處 于劣勢。2022 年 6 月 29 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了關于征求《防止電力生產事 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2 年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為防止電化學儲 能電站火災事故,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鈉硫電池。而鈉離 子電池儲能作為中國、歐盟、美國等國家或地區推薦發展技術路線,并且層狀氧化 物型鈉電正極材料跟鋰電三元材料研發策略相近、產線兼容,鋰電三元正極材料廠 商開發鈉電正極材料的邊際意愿增強。

          鈉離子電池產品開發可參考高鎳三元鋰離子電池,站在巨人肩膀上事半功倍。為提 高鈉電正極材料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可采用元素摻雜、表面涂層等鋰電高鎳三 元材料改性策略對鈉電材料進行改性。通過借鑒鋰離子電池循環改善策略,鈉離子 電池研發效率提高。

          辯證看待鈉離子半徑較大現象,鈉離子電池循環潛力無限。在層狀氧化物和普魯士 藍類正極材料中,一方面由于鈉離子半徑較大,脫嵌過程容易發生相變引起結構坍 塌,但是可以通過摻雜改性有效解決;另一方面,鈉離子與大部分過渡金屬離子半 徑相差較大,不會跟過渡金屬離子發生混排,因此鈉離子電池循環性能存在更高潛 力。另外不同于鋰電摻雜降低材料比容量,鈉電正極材料元素更加多樣化,為工業 應用提供較大探索空間,可以通過摻雜同時提升材料容量、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

          1.4. 從“萌芽期”到“成長期”,鈉離子電池產業鏈配套逐漸成型

          創業公司憑借技術優勢搶跑市場,轉型企業擴產積極,國內鈉離子電池產業鏈日益 完善。目前國內外已有超過六十家企業正在進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相關布局,海 外主要包括英國 FARADION 公司、法國 NAIADES 計劃團體、美國 Natron Energy 公司、日本岸田化學、豐田、松下、三菱化學等,目前海外主要停留在實驗室或者 小/中試階段。國內寧德時代先聲奪人,2021 年 7 月發布第一代鈉離子電池,擬通過 結構創新 AB 電池,使鈉離子電池應用于新能源汽車。中科海鈉科技有限公司、浙 江鈉創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創業公司厚積薄發,2022 年形成千噸級正負極材料、電解 液產能和 GWh 級別電芯產能,憑借技術先發優勢搶跑市場。傳藝科技、華陽股份 等轉型新能源態度堅定,其中傳藝科技 2023 年初 2GWh 鈉電產能投產,華陽股份 聯合中科海鈉計劃未來年正、負極材料產能擴產至 10GWh 所需規模。

          鋰電、鈉電部分產線兼容,產能彈性給予鈉離子電池爆發潛力。鋰電正極材料廠商 振華新材、容百科技等均布局層狀氧化物鈉電正極材料,跟電芯廠商合作研發,提 升材料循環壽命,擇機進行產能切換;六氟磷酸鈉可與六氟磷酸鋰產線共用,鋰電 電解液龍頭公司目前多以技術儲備為主,其中多氟多布局靠前,已批量出貨;鋰電 池和鈉電池產能可以快速切換,部分鋰電企業已完成鈉電產業化準備。

          鈉離子電池標準逐漸完善,為鈉離子電池商業化鋪平道路。2021 年 12 月 30 日中關 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鈉離子蓄電池通用規范》團體標準發布并實施,該標準規定 了鈉離子蓄電池的型號命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 和貯存要求,作為鈉電標準化應用的里程碑,推動了鈉離子電池技術和鈉電產業化 發展。2022 年 7 月 14 日,我國首批鈉離子電池行業標準《鈉離子電池術語和詞匯》 (2022-1103T-SJ)和《鈉離子電池符號和命名》(2022-1102T-SJ)計劃由工業和信 息化部正式下達,起草單位包含中科院物理所(中科海鈉)、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等。

          2. 鈉離子電池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產業化節奏有先后

          2.1. 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兼容鈉離子電池

          鈉離子電池生產工藝可參考鋰離子電池,部分工序簡化。以軟包疊片工藝為例,工 序可分為三個部分,前端電極制造工序,電極漿料制備、電極涂布、輥壓、極片真 空干燥、極片分切等;后端裝配工序,疊片、焊接、入殼封裝、真空干燥、注液及 封口等;化成分選工序,包括預封裝、化成、二次封裝、分容篩選等。跟鋰電池不 同之處在于,鈉電池可采用鋁箔作為負極集流體,因此正負極片均可采用鋁極耳, 極耳焊接工序可以更加簡化。

          2.2. 層狀氧化物類正極材料有望憑借成本低、工藝簡單率先量產

          鈉離子電池跟鋰離子電池最大區別在于正極材料,三種技術路線各有獨特優勢。目 前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體系主要分為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聚陰離子類及普魯士藍 類三種技術路線:層狀氧化物通式為 NaxMO2(M 為一種或多種過渡金屬元素或者摻雜替換元素), 擁有二維傳輸通道,鈉離子傳輸快;壓實密度較高,擁有較高能量密度;制備工藝 和三元材料一致,可以直接使用現有設備,縮短產業化周期,降低研發成本。缺點 在于未改性材料在空氣中穩定性較差,生產、存儲和使用成本增加,循環壽命差。聚陰離子類材料通式為 NaxMy(XaOb)zZw,M 為 Ti、V、Fe 等一種或多種,X 為 S、 P 等,Z 為 F 等。具有開放的三維骨架結構,加上聚陰離子和鹵素陰離子的誘導效 應,工作電壓高,通常具有優良的倍率性能、循環性能、熱穩定性。但是導電性較 差,需要額外碳包覆或納米化工藝改善。NASICON 結構的 Na3V2(PO4)3 和磷酸鐵鋰 一樣具有 3.4V 的長平臺,生產工藝可以直接沿用磷酸鐵鋰工藝。由于含有劇毒的 V 元素,成本較高,產業化進程較慢。

          普魯士藍類材料通式為 NaxMM’(CN)6·xH2O,M’通常為 Fe 元素,M 為過渡金屬元 素。其中 FeMn 基普魯士藍類材料擁有 150mAh/g 的比容量和 3.4V 的平臺電壓,原 材料成本低廉,有望實現產業化。問題在于需要水溶液方法合成,結晶水含量難以 控制,水含量影響電池性能。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比容量高,聚陰離子類電壓平臺高,是兩種開發高能量密度鈉 離子電池的路線。



          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正極兼備低成本、工藝簡單、技術相對成熟等特點,率先量產。我們對 1GWh 中鈉電正極材料的原材料成本進行估算,對于典型鈉電正極材料,普 魯士藍類(Na1.92Mn[Fe(CN)6])原材料成本<層狀氧化物(Na0.9Cu0.22Fe0.30Mn0.48O2)<聚陰 離子類(Na3V2(PO4)3)。其中 1GWh 鈉電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原材料成本約 0.87 億元,成本具備顯著優勢。另外層狀金屬氧化物可采用固相或液相合成法,固相法 操作簡單、工藝流程短,適合規模生產,可直接沿用現有三元材料生產線。中科海 鈉銅基層狀氧化物正極電池循環性能達到 4500 次(140 Wh/kg),基本達到儲能電 池循環性能需求,2GWh(阜陽+太原)產能將在 2022 年先后建成投產。普魯士藍類 材料同樣具備成本優勢,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將材料定位于動力電池領域, 對材料體相結構進行電荷重排,解決容量衰減問題,并持續優化結晶水含量控制工 藝。聚陰離子路線中磷酸釩鈉產業化進程緩慢,創業公司眾鈉能源、珈鈉能源側重 不含釩的鐵基磷酸鹽、鐵基硫酸鹽,產品進入中試驗證。

          2.3. 鋰電體系下軟/硬碳市場規模有限,無煙煤基軟碳先于硬碳量產

          碳基類負極材料最具商業化應用潛力。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主要有碳基材料、鈦基 化合物、合金材料、金屬化合物等。其中合金材料和金屬氧化物材料循環過程中會 出現較大體積變化,循環性能有待提高;鈦基化合物負極電池能量密度相對有限。碳基材料中,傳統石墨作為商業化鋰離子電池體系最常用的負極材料,由于熱力學 原因,鈉離子無法嵌入到石墨層間與碳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因此石墨難以作為鈉電 負極材料。層間距較大的無定形碳(軟碳、硬碳)具有較高儲鈉容量、較低儲鈉電 位、優異循環穩定性,應用前景良好。



          硬碳材料產業化尚在醞釀中。受鋰電市場選擇影響,軟碳、硬碳材料市場規模有限, 軟碳、硬碳產業化緩慢。當前硬碳市場主要由日本主導,單噸硬碳價格超過 20 萬, 其中日本可樂麗 2014 年形成硬碳產能 1000 噸。由于硬碳工藝路線長,產品和電池 性能構效關系復雜,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大部分處于批量化制備階段。國內負極材 料龍頭貝特瑞、杉杉股份等處于中試階段,2021 年硬碳出貨百噸級。成都佰思格獲 得數千萬 A+輪投資,用于高容量鈉(鋰)電池硬碳負極材料研發和萬噸級自動產線 建設。山西煤化所產業化進展較快,2022 年下半年 2000 噸級硬碳負極材料產線有 望投產。無煙煤基軟碳憑借結構可控性、成本優勢,率先量產。2022 年 3 月,中科海鈉&華 陽股份 2000 噸級無煙煤基負極材料產線投產,并規劃建設 10GWh 鈉電所需負極材 料產能。以亞煙煤、煙煤、無煙煤為代表的煤基材料具有資源豐富、廉價易得、產 碳率高的特點,采用煤基前驅體制備的鈉電負極材料儲鈉容量 220mAh/g,首次效率 80%。中科海鈉對煤基前驅體進行表面改性,進一步提升材料儲鈉容量和循環性能。將煤基材料與軟碳前驅體(瀝青、石油焦、針狀焦等)混合,先后進行低溫(300- 500℃)、高溫(1100-1500℃)熱處理。其中煤基材料為破碎得到的微粉顆粒,可選 用副產品煤泥,原材料成本優勢顯著。軟碳結構可控性比硬碳好,軟碳制備工藝簡 單,有望憑借成本優勢占據相當市場份額。

          2.4. 電解液環節配套完備

          鋰電電解液產線兼容鈉電產品,產能快速切換支撐鈉電產業化加速。鈉離子電池電 解液與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配方相似,均由電解質、溶劑和添加劑組成,最大區別為 電解質由六氟磷酸鋰變為六氟磷酸鈉。根據多氟多公告,公司能夠根據市場需求情 況,將六氟磷酸鋰產線快速切換到六氟磷酸鈉生產。我們預計頭部六氟磷酸鋰及電 解液廠商未來均具備產能切換能力,鈉電電解液產能或難限制鈉離子電池發展,其 中具備低成本、高收率、高質量六氟磷酸鈉生產能力的廠商具備核心競爭力。

          3. 鈉離子電池潛在市場空間廣闊,兩輪車、儲能領域先行

          下游需求與產能擴張共振,鈉電產業化加速。基于前述分析,我們認為隨著鋰電上 游原材料價格上漲,鈉電產業化加速啟動。鈉離子電池有望憑借成本優勢,在兩輪 電動車及低續航里程 A00 級乘用車等價格敏感領域逐漸滲透,另外鈉離子電池對投 資收益率要求嚴格的儲能等領域也有極高的吸引力。盡管電池、正極材料、電解液 環節產線兼容,隔膜、鋁箔等原材料無需更換,但負極材料產能擴張仍需等待。考 慮到行業規模及產品認證周期,預計 2022 年鈉電池產能主要釋放于電動兩輪車市 場。隨著正極材料循環性能改善,負極材料產能投放,規模效應逐漸顯現,預計 2023 年儲能行業需求將引領鈉電行業發展。基于鈉電行業產能規模及未來技術進步預期, 我們對鈉電行業規模進行測算。

          儲能經濟性訴求推動鈉電發展,鈉電產業鏈日益完善支撐滲透率加速提升。隨著鈉 離子電池產業化逐漸成熟,鈉離子電池憑借成本優勢、能量轉換效率高、循環壽命 長、維護費用低等優勢,在儲能領域中加速滲透。我們假設:基于全球能源轉型進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量及儲能配套比例,獨立儲 能需求量對儲能電池出貨量進行假設;鈉離子電池憑借度電成本優勢在儲能領域逐漸滲透,基于 2022 年鈉離子電池 行業中游原材料產能規劃情況對 2022-2023 年儲能裝機量進行估算,2024-2025 年隨著產業成熟有望加速滲透,預計 2022-2025 年儲能領域滲透率分別為 0.2%/5%/19.2%/31.1%;國內鈉電產業鏈成熟度領先,國內鈉電儲能電池出貨滲透率高于海外。基于以上假設,預計 2023-2025 年儲能領域鈉離子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8.9/55.1/143.0 GWh,三年復合增長率 300%。



          在乘用車端,鈉電池將成為鋰電池有效補充,率先在價格敏感車型進行裝機。伴隨 宏光 MINI 等微型車推出,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 A00 車級銷量占比提升至 27%。2022 年受宏觀經濟影響,下沉市場消費者需求疲軟,微型車中動力電池成本占比較 高,電池漲價傳導至消費者進一步影響需求。鈉離子電池能夠緩解整車企業成本壓 力,憑借成本和安全優勢有望在價格敏感的微型車領域占據一定市場。我們假設:基于國內乘用車電動化率提升邏輯,對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進行假設;國內新能源 A00 車級銷量占比為 22%,單車帶電量 20kWh;基于乘用車動力電池產品研發及產品認證周期,預計 2023-2025 年鈉電滲透率 分別為 0.2%/5.0%/15.0%。基于以上假設,預計 2023-2025 年微型車領域鈉離子電池裝機量分別為 0.1/2.3/8.8 GWh。

          綜上,鈉離子電池將在二輪車、儲能、A00 車型電動車領域持續滲透,儲能領域潛 在空間廣闊,提供鈉離子電池主要需求彈性。2023-2025 年鈉離子電池市場潛在空 間分別為 273.5/391.7/577.8 GWh,預計鈉離子電池出貨 10.2/66.2/166.6 GWh,對應 滲透率 4%/17%/29%。預計 2025 年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及鋁箔需求量對應 46.6/25.0/20.0/11.7 萬噸,隔膜 33.3 億平。

          4.重點公司分析

          4.1. 振華新材:單晶王者崛起,布局鈉電打開儲能領域成長空間

          公司是單晶三元正極材料細分領域龍頭,核心產品覆蓋中鎳、中高鎳及高鎳全系列 大單晶鎳鈷錳酸鋰三元正極材料,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2021 年公司三元材料 出貨 3.3 萬噸,占國內三元材料出貨市場份額 8%。單晶三元正極材料具備高溫高電 壓循環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安全性能,在三元材料產量占比中呈上升趨勢。鈉電 方面,公司成功開發出層狀鈉正極系列產品,產品得到下游客戶認可。公司可調整 產線兼容鈉電正極材料生產,單晶材料三燒工藝切換至鈉電正極材料兩燒工藝,生 產效率提高,產能彈性顯著。公司基本盤良好,背靠優質客戶,率先搶占鈉電正極 材料新賽道,產品開發進展行業領先,有望在鈉電滲透率提升過程中充分受益。

          4.2. 容百科技:從高鎳龍頭,到正極材料綜合供應商

          公司是高鎳三元領域龍頭,核心產品為 NCM811 系列、NCA 系列、Ni90 及以上超 高鎳系列三元正極及前驅體材料。高鎳化三元為長續航車型主流技術,公司高鎳三 元材料技術行業領先,在國內首先實現大規模量產。2021 年公司三元正極材料出貨 量國內第一,占比 13.30%,其中公司高鎳三元產品占三元總出貨量的比例約 90%。預計 2022 年公司正極材料產能將達到 25 萬噸,產能規模行業領先,另外通過踐 行“新一體化戰略”,塑造成本和制造端優勢。公司 2022 年 7 月發布戰略發布會, 宣布布局高鎳三元正極、磷酸錳鐵鋰和鈉電池三條技術路線,轉型全市場覆蓋的正 極材料綜合供應商。公司在鈉電材料擁有多年技術積累,普魯士藍類和層狀氧化物 路線均有儲備,卡位優勢明顯。公司策略會重點推出層狀氧化物材料,目前收到每 月幾十噸訂單,規劃 2023 年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產能 3.6 萬噸/年,2025 年鈉電材 料產能 10 萬噸/年。我們認為公司有望將高鎳材料的制造工藝和裝備能力復制到鈉 電領域。



          4.3. 華陽股份:無煙煤龍頭轉型新能源,聯合中科海鈉布局“光伏+儲能”

          公司是無煙煤領域龍頭,核心產品為無煙洗末煤、無煙洗中塊、洗小塊、無煙末煤 等。截止 2021 年末,公司核定在產產能 3510 萬噸,已探明總資源儲量 31.1 億噸, 剩余可采儲量 15.52 億噸。公司致力于構建煤炭、光伏產業、鈉離子電池、飛輪儲 能等一體化發展產業格局。鈉離子電池方面,2021 年起聯合中科海鈉布局正、負極 材料、電解液,電芯及 Pack 廠。公司及控股股東華陽集團合計持有中科海鈉股權 15.5%,是第二大股東。其中正、負極材料項目(公司占股 45%)各 2000 噸于 2022 年 3 月底試產,目前處于量產階段;電芯與 Pack 廠(公司控股 100%)將于 2022 年 三季度投產;電解液方面擬跟多氟多在六氟磷酸鈉方面展開合作。華陽集團自主研 發納米超純碳技術,可將無煙煤副產品煤泥作為鈉電負極軟碳前驅體。我們認為公 司煤炭業務扎實穩健,現金牛業務支撐公司向新能源轉型。公司具備資源稟賦,跟 中科海鈉深度合作、鈉電產業化進程引領行業,有望依托下游火電企業構建儲能客 戶基礎。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獲取精品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官網】www.vzkoo.com。
          立即登錄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

        1. <dfn id="njlhd"></dfn><source id="njlhd"></source>

          <source id="njlhd"></source>

            <dfn id="njlhd"><video id="njlhd"></video></dfn>
            <source id="njlhd"><address id="njlhd"><sup id="njlhd"></sup></address></source>

            <b id="njlhd"><small id="njlhd"></small></b>
              <tt id="njlhd"></tt>

                <video id="njlhd"><address id="njlhd"><kbd id="njlhd"></kbd></address></video>
              1. 4438xx亚洲最大五色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