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巨大的“勞務派遣”,在美國居然成了創投明星賽道
![]()
當更多公司走向全球化,一站式人事后勤解決方案也受到更多關注。文|杜晨 編輯|VickyXiao 題圖來源 | Deel由于社會結構、經濟環境、個人境遇等諸多原因,“勞務派遣”這一業務在全世界都存在巨大需求量。近幾年更是出現了一些規模化、專業化運作的人力資源和代辦公司。然而即便如此,“勞務派遣”這件事在很多地方都備受爭議:公司是否因為轉移用人成本、勞務派遣的員工是否能同工同酬…這些灰色地帶,都讓這項用工方式背上了“罵名”。由于遠程辦公的流行,“勞務派遣”等類似的人事代理業務,反而成為了科技創業和投資領域的明星賽道之一。
Deel,一家總部位于舊金山的人事代理創業公司,已經成為工資代發+人資合規(payroll+compliance) 領域最受關注的領跑者。公司兩位聯合創始人都是移民,Alex Bouaziz 來自法國,王碩則在北京出生和長大。二人十年前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相識,畢業后各自創業,在雇傭遠程員工這件事上都遇到過坎坷,后來再聚首,就決定從這個方向開啟新的創業歷程。他們的項目 Deel 成功入圍入選 Y Combinator W19期,并順利從這家頂級創業孵化器畢業。比方說某公司 A 想要在太平洋上一個小島國家招人,但是對勞務法規政策不了解,處理起來很麻煩,這時 A 就可以找 Deel 來幫忙代理當地的行政人事工作。因為 Deel 已經設立了當地實體,擁有對公銀行賬戶,可以雇傭當地員工,發放工資,代替 A 公司來承擔處理當地相關法規要求的瑣碎事務,比如社保、納稅、工作簽證等。像 Deel 這樣的機構,扮演的就是所謂的的“名義雇主” (Employer of Record, 簡稱 EoR) 身份。通過名義雇主,真實雇主仍然可以在本地招聘員工,從而更加靈活、快速地拓展市場,同時不必承擔過高的商業“試錯”成本,免受當地的法律政策合規風險的過度影響;當地員工的勞務關系仍在本地,一邊給境外公司打工,一邊享受本地的相關社會福利,總體上也確實更加方便了。Deel 開發了一個海外遠程/外包員工和薪資管理平臺。各個國家和地區有多少員工,上個月的境外薪資分布情況,具體員工的合同狀態,在這個一站式的平臺上可以輕松查看:更重要的是,Deel 還在員工遠程入職、資料填報、合規申請的相關文件和流程上,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只要企業和雇員雙方已經洽談好,通過 Deel 的自動化平臺生成相關合規文件,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從發出 offer 到完成入職,只用“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結果就是,Deel 的產品對于跨國公司的財務、招聘、法務等各企業內部的行政崗位,都帶來了巨大的方便。這也是為什么這家創立于2019年的年輕公司,目前已經成為了遠程辦公時代跨境“名義雇主”領域最受歡迎,業績增長最快的公司之一。(另外,Deel 自己也是完全遠程辦公的。)目前 Deel 的一站式平臺已支持將近100個國家。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營收官王碩 (Shuo Wang) 在今年4月透露,公司只用了20個月就實現了年度經常性營收 (ARR) 從100萬到1億美元的百倍增長。其中,2020年的增速高達20倍,去年也實現了從400萬到5400萬美元的超十倍年營收增長。該公司在過去三年里已經完成了七輪總共6.8億美元融資,于去年上半年成功躋身獨角獸公司行列,最近一輪完成后估值據傳達到了120億美元,并且仍有繼續增值的前景。其投資人包括 a16z、YC、Spark Capital、Coatue 等,均為硅谷和美國創新投資領域的頂級機構。為了業務能力的補充全面,以及保護自己在海外市場上的市場份額,Deel 也發起了不少收購。比如該公司在去年收購了德國同類產品 Zeitgold,今年6月收購了澳大利亞競爭對手 PayGroup,兩周前收購了西雅圖移民工簽服務機構 LegalPad。文章開頭提到了國內一度非常流行的“勞務派遣”業務。準確來講,Deel 的“名義雇主”專業服務,和國內的“勞務派遣”并非完全一樣,確實有著很大的邏輯性差別:Deel 的模式是面向雇主/企業用戶的,目的是幫助企業降低在跨境業務開展和招人過程中產生的摩擦,避免不必要、不可預期的額外成本。不過,在實際業務內容和最終效果上,這兩者還是高度近似的,都能夠在就業市場上起到調劑、穩定和潤滑的效果,而這也是它們誕生并存在的理由。對于雇主而言,招募遠程員工這件事里面,既有業務跨境產生本地招聘的需要,也有出于人資/運維成本的考量;而對于普通人,經濟下行確實導致了大量的裁員,讓很多人都無法在本地找到工作,此時遠程工作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可選方案。順應這一趨勢,在過去兩年里有不少提供“名義雇主”及相關服務的創業公司,都獲得了快速增長,比如 Mosey、Symmetrical.ai、Remote、Multiplier 等。
和遍布全球的 Deel 不同,2021年剛剛創立的 Mosey,專精于美國50州之間的跨州遠程辦公業務——正是因為美國獨特的體制,各州之間的勞動法律都不一樣,跨州雇傭、工資發放、醫療保險等情況極為復雜。據一些專業人士估計,美國公司在美國境內實現員工所得稅合規的總計成本就高達每年20億元。正因為水很深,也就出現了像 Mosey 這樣的“擺渡人”。Mosey 產品界面演示,能夠顯示雇主在各州的員工數、合規風險、相關業務辦理入口等 圖片來源:Mosey“未來的工作當中,一個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之間的脫鉤。這件事對于提高工作機會的普及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國家的跨州合規工作太困難了。” Moesey 創始人 Alex Kehayias 表示。目前,他的公司已經收到了共計21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人和企業用戶期待能夠通過 Mosey 來降低工作的難度,充分利用當前就業市場上形態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資源供給,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尋求新的增長機會。Multiplier 是一家和Deel 業務差不多的競爭對手,支持大約120個國家遠程工資發放。其投資方包括紅杉印度、老虎全球等,今年3月剛完成一輪60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4億美元。Collective 的業務形態更加獨特:它只專注于服務那些“自己做自己老板”的人,比如內容創作者、設計師、房地產經紀、實體零售商等。這家公司整合了一切這些自由職業者可能需要的后勤服務,包括并不限于實體注冊、財務記賬、報稅、法律合規等。該公司創立于2020年,目前已經收到三輪共計近3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支持者包括 General Catalyst、QED、谷歌梯度資本等投資機構,以及 Uber、Stripe、Substack 等知名公司的創始人和天使投資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經濟情況都進入了下行期,公司資金困難、破產、裁員已經相當普遍,而涓滴到最下方,受害者是每一個普通人。
在保障和激活全球跨境就業市場的靈活性,降低失業對經濟造成進一步負面影響這件事上,這些“名義雇主”創業公司確實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嘗試,值得參考。你對“勞務派遣”、“名義雇主”專業化怎么看?歡迎通過留言和我們分享!注:封面圖來自于 Deel,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關注硅星人,你就能了解硅谷最新的科技進展和灣區的大事小情,變身最in技術潮人
文章轉發自硅星人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