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創作者經濟
突然發現,已經一年多沒有輸出了,也沒有更新Lore。今天,強制接了一個任務,整理下個人對創作者經濟的理解。
開發經歷
2014~2015年中,筆者一直在開發楚辭,定位是基于語義網、開放的中文知識庫。那段時間,一直發愁的是數據量和應用場景,有時也會想開放的反面:隱私和不公開——定位于私人的知識管理、企業的知識管理。2015下半年開始,媒體上冒出不少唱衰Evernote的文章:從硅谷寵兒到麻煩纏身,獨角獸Evernote走向衰落的內幕。筆者心想,也許可以試試從筆記這個形式入手,畢竟容易擴展:筆記是個坑,什么都能往里面裝啊(文字,圖片/截屏,聲音,視頻,手寫筆跡等等)。結合那段時間的思考,楚辭如果拋棄了知識定義,只保留數據會怎樣?那就是JSON——用戶群體可以定位為極客的筆記項目?隨著對效率、易用性的需求,Lore在JSON編輯器和模板的概念之后,逐步引入了JSON的可視化模板、思維導圖、答題、分析框架等內容形式。也是從2015年,我開始亡羊補牢在知乎輸出。——嗯,強制輸出。但是,對于盈利,雖然有不少思考,卻由于各種原因,始終沒有實現。這個模型最初考慮的是數據方面的收益分配,涉及平臺、原始擁有者、提交數據者、數據的歸一化處理者、傳播鏈中的用戶等角色。
這一時期,無論是上面的UGC利益分配模型,還是下面關于廣告平臺的想法,整體上仍然是平臺思維。2019年,Google Reader、Google+相繼被關閉。2020年春節后,筆者開始進入幣圈,接觸的一系列項目,讓我不再局限于筆記、知識管理,很多想法也開始有所改變。首先是,Lore引入了互聯網之父Tim Berners-Lee的項目SoLiD。你可以把Lore上面的筆記轉存到SoLiD服務器。SoLiD的協議是開放的,用戶可以自行選擇把數據存儲在哪里,可以自己架設服務器,也可以選擇、切換第三方服務商。
1、每個作者都可以發行Fan票,價格由發行人通過提供初始流動性確定。這是筆者發行的Fan票叫做EP。總發行量是666666,但是第一次提供流動性時,拿出了666個Token和100RMB,這就確定了EP的初始流通價格100÷666=0.15。3、讀者可以通過點擊文章底部的【賞】進行打賞,支持所有你當前持有的Fan票。4、支持付費、持有特定數量的Fan票解鎖閱讀文章的(部分)內容。5、項目方推出了一些列工具類DAPP:NFT,二次方投票,DAO治理等等。6、對讀者、粉絲友好,可以發評論,可以參與創作者通證的治理。當初,在使用Matataki的過程中,整理了對個人通證化 & 社群的粗淺認識:通過設置不同的打賞級別、金額、權益,實現粉絲用戶對創作者的支持、創作者對粉絲的反饋。
這個之所以單列,是因為它集合了打賞、訂閱、付費解鎖等多項功能。
剛開始挺喜歡這個項目的,但是整個社區的氛圍是互相幫助、擼礦池,相比還是喜歡Cent一點。所以隨著U盤損壞,Owner Key沒有找回來,就沒再關注它了。- https://peakd.com/@taurenshaman
- https://hive.blog/@taurenshaman
筆者發現這個項目的時間,比Steem早一點,第一個帖子發布于2020.3.21:- 點贊即是打賞,每個點贊是1美分,這也是項目名稱的來源。
- 創作者可以選擇將點贊獲取的收益的一定百分比,反向分配給高質量的評論/回帖。
- 如果你看好某個作者,可以長期贊助他,之后作者的作品(在Cent上)獲得的收益也會分給你一部分----在Cent 2.0的更新上面,創始人提到了傳統的股票市場(資本投資他看好的公司),以及cent的初衷:用戶應該能夠投資他看好的作者。而投資應該有回報。
可惜,現在項目多次更新后,很多我喜歡的功能都看不到了……
- 這種形式的創作,主要是平臺模式,因為能給創作者帶來流量。
Web2.0時期,大家都見識到了社群的魅力。期待MuseX能在與讀者互動的方向上形成突破。
- 支持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主流社交平臺,增加信息,支持與作者交互。
-
DAOSquare 起源于西方著名以太坊社區 MetaCartel,DAOSquare 的使命是構建屬于 Web3 時代的孵化器,從而更好地幫助這個時代的創新者從 0 到 1 并走向成功,正如互聯網時代的 Y·Combinator 一樣。Website: [https://daosquare.io/]Twitter: [https://twitter.com/DAOSquare]Discord: [https://discord.gg/daosquare]Forum: [https://forum.daosquare.io/]Media: [https://dao2.io/]
文章轉發自DAOSquare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